欢迎登录忻州市统计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喜迎党的十九大

攻坚一线党旗红

  时间:2020-07-08        大    中    小      来源:山西日报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我省广大党员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尽锐出战,冲锋在前,啃下脱贫最后硬骨头,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七一”之际,我们走近脱贫攻坚一线党员,他们中有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驻村工作队员、机关结对帮扶干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创业青年、退而不休的老党员……聆听他们立足基层、无私奉献的故事,感受他们激发群众、带领群众的热情,记录他们忠诚担当、干事为民的事迹。正是他们的辛苦和付出,才汇聚起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确保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本报推出脱贫一线党员专题报道,礼赞攻坚一线战士,致敬脱贫战场党员! 

  石楼县车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张国雄:誓将贫困村变成美丽小康村 

  “车家坡村芳草香,亭台楼阁像公园。阴阳两坡小河穿,炊烟袅袅绿乡关。”这首赞美石楼县灵泉镇车家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小诗,在微信朋友圈很是火了一阵子。车家坡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国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车家坡村位于石楼县城南13公里,700余村民以前一直以种植核桃、玉米为主,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很低。张国雄是土生土长的车家坡村人,201412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他紧紧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2017年,他带头成立了石楼县丰驿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采用“支部+合作社”模式,吸纳种植大户和贫困户重点发展有机谷子种植基地,以“有机、绿色、无公害”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发展有机谷子种植作为统筹推进生态提升、产业发展、农民脱贫的切入点。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员农户带头种植,全部实行精细化、项目化管理,有机种植成了车家坡村的一块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已建成2800亩有机谷子种植基地,其中1600亩已经通过国家有机认证,1200亩通过了国家有机转换期认证;建成272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西红柿亩均纯收入3000元以上,辣椒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全村有百亩以上土地的农户达28户,以前主要种植玉米、核桃,产量低,每亩毛收入仅有七八百元,现在种植有机谷子和蔬菜,每亩收入翻了两三倍!”张国雄介绍,“接下来,西红柿和辣椒就快上市了,西红柿酱加工厂也要忙起来了。” 

  这两年来,车家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稳定发展。村里76人参加公益性岗位,每人定责定岗,主要负责维护村里环境卫生、扶贫政策宣传、治安协调等工作。还成立了车家坡环境卫生小队,不定期对每家每户及村内卫生进行检查评比,通过爱心积分奖励,到年底对村内卫生先进户进行评模评优。 

  现在,清水河、拱形桥、篱笆墙、绿草坪……车家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旅游休闲,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陈俊琦 本报通讯员郑慧梅 

  山西交控集团包村工作队队长刘光飞:真心扶贫 实干攻坚 

  2019年,我所在的孟家坪村脱贫成效显著,贫困户人均收入9600元,远超3600元的脱贫标准。”629日,山西交控集团包村工作队队长刘光飞向记者介绍,他从20185月起担任驻五台县东雷乡包村工作队队长,带领5支工作队15人在东雷乡5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截至2019年底,这5个村全部实现脱贫。 

  刘光飞说:“驻村工作队代表的不仅是我们自己,乡亲们通过我们,看到的是交控集团的形象,更是党的形象。”驻村之初,他迅速安排,严明工作纪律,制定工作例会、请销假等五大队伍建设制度,很快形成了职责清晰的工作机制,让工作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彻底驻村。 

  在很多人看来,帮扶就是投入大笔资金。然而,刘光飞却认为,驻村帮扶首要任务是宣传政策,引导大家用好用足各项惠民政策,通过群众自身努力摆脱落后贫困状况。刚驻村时,他走访发现,孟家坪村存在底子薄、群众思想保守等问题。工作队先后开展两次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充分征求乡村两级党组织意见,积极向交控集团党委建言献策,及时提出帮扶计划。 

  刘光飞说,贫困村贫穷是共性的,但又各有各的不同。在工作中,他带领大家认真分析贫困村的“病症”,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物质和精神同步,短期与长期协同,立体化地实施帮扶。以孟家坪村为例,工作队经过把脉问诊,从功能布局、重点项目、整村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组织实施了雨污排水工程、断壁残垣整治、乡村记忆广场建设、村级古建修缮、文化设施提升、主街道硬化、村路边坡防护、党建阵地提升、村容村貌美化、农机服务等十大整村提升项目。环境好了,村民们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关心村级事务的人多了,村干部的号召力更强了,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考虑返乡创业。 

  工作队利用孟家坪村梨树种植历史的传统,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邀请省农科院果树所专家实地论证,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机制发展玉露香梨种植。2019年共种植玉露香梨树1.6万株600余亩,为全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杨文 

  永济市纪委监委结对帮扶干部马辉:贫困户的事情最牵挂 

  “老石大哥,在家吗?我一会儿就把消毒剂给你带过去了,你莫着急。”623日,一下班,永济市纪委监委第一监督检查室主任马辉就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的帮扶户老石打通了电话。 

  老石名叫石常新,是永济市城西街道张华村的村民,今年66岁,因儿子患有精神病、妻子长期身体不好,老石无法外出务工挣钱,家庭经济困难。2019年在马辉的帮助下养起了羊,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 

  前两天,马辉接到老石的电话:“马主任,我买不上消毒剂,没法给我的羊圈消毒,天气这么热,羊生病可咋办?您能给想想办法吗?”老石的电话让正在乡镇进行监督检查的马辉心上压了一块石头。他了解老石这个倔老头,就怕麻烦别人,所以这次肯定是没办法才会打他的电话。 

  羊圈消毒剂和家用的不一样,辗转询问了好几人,马辉才联系到永济市畜牧局的家畜专家。“张主任,请问您那儿有没有羊圈消毒剂,我的帮扶户说市面上暂时缺货,我跟您先‘借’一些?没消毒剂的话他应该采取什么简单的措施?” 

  解决了消毒剂的问题,马辉这才放下心来,继续投入工作。作为一名帮扶干部,马辉希望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日子越过越好;同时,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他认为更要做好监督执纪工作,督促相关单位党组织切实将承担的脱贫攻坚职责任务履行到位。 

  这些天,马辉正在对永济市的扶贫领域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我们发现市畜牧兽医发展中心组织的贫困户技能培训,因大家往返不便,贫困户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要求进行整改,把集中培训改为上门培训。”马辉说。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马辉把准备好的消毒剂装上车赶往老石家。听到院子里有动静,还没等马辉下车,老石就匆忙出来:“马主任,太感谢您了,这么晚还让您跑过来。我实在是没法了,刚下了一窝羔子,不消毒肯定不行。”老石一边给羊圈消毒,一边说,“真奇怪了,母羊单单不给这只小羊羔喝奶,也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 

  马辉听后顾不上坐下休息,就又拨通了畜牧局家畜专家的电话,经过一番了解,家畜专家告诉老石:“可能是母羊‘不认’小羊羔了。可以弄一些母羊的尿液,抹在那只小羊羔身上,应该就没问题了。” 

  不一会儿,马辉看着老石蹲在院里喜滋滋地瞅着小羊喝奶的模样,心里同样是暖的。 

  本报记者闫书敏 本报通讯员杜贞贞 郭森 

  盐湖区振新庄村返乡创业青年刘会彬:带着乡亲发“羊”财   

  “我们‘农之家’养羊合作社圈养的羊已经超过了1万头,每个村民年均收入因此提高了2万元。”618日,站在占地近20亩的合作社前,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振新庄村的返乡青年刘会彬掩饰不住兴奋和喜悦。 

  出生于1986年的刘会彬是土生土长的振新庄村人,20岁出头就独自一人在外地打拼,靠头脑灵活、吃苦耐劳,积累了不少市场经营经验,也使自己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前些年,北相镇政府了解到刘会彬家乡情怀特别浓厚,而且有思路、有抱负、有理想,便通过电话和微信多次向他介绍镇村发展情况,倾听他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回乡创业。2015年,刘会彬毅然回到了家乡。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刘会彬决定搭建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做强振新庄羊肉品牌。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合作社已经由当初的十余户扩展到101户,合作社已经成为晋南最大的活羊育肥养殖基地,成为真正的万头羊场。 

  刘会彬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行为,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回村后,村“两委”换届,村民们把选票投给了他们心中最佩服的这个敢想敢干的年轻人。2017年,众望所归的刘会彬,又一肩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重担。 

  从合作社一把手变成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把手,刘会彬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村民李治国想搞药用菊花种植,刘会彬陪他到陕西、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并帮他筹集资金,流转土地;村民李晓辉擅长烹饪羊肉,一直想把自己的小饭馆做大,刘会彬便给他介绍餐饮业的朋友,帮他选址租地,并为他筹集资金助他圆梦。 

  村民收入翻倍增加,振新庄村的集体经济也逐步壮大。2015年,村集体在合作社股份中占0.38%的份额,到2019年底时,村集体所占份额已经达到了40%。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里的民生工程建设也有了资金保障。污水处理、绿化环境、亮化道路,振新庄村的面貌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要通过振兴集体经济,鼓足村民的创业劲头,从而让振新庄村真正振兴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刘会彬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李炼 

  保德县土崖塔村第一书记张宇:走到地头 走进心头 

  “张书记给我们村带来了好政策,带来了精气神儿,现在种起中草药,我们这钱包也鼓起来了,这样的书记谁见着都得夸。”土崖塔村村民告诉记者。 

  村民口中的张书记,是保德县应急管理局干部张宇。20158月,保德县委组织部选派张宇到土崖塔乡土崖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任伊始,看着村里撂荒地无人收拾、杂乱不堪的村容村貌,张宇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于是他想了个“笨办法”,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里情况。 

  通过入户走访,张宇结合村情,决定首先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他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要求,组织村里党员每月至少一次开党会、讲党课,从“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四讲四有”,再到党的十九大,支部党员党性修养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张宇开始培育适合当地的主导产业,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瓶颈,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扶贫工作新路。 

  在张宇的动员组织下,村民们通过土地、人工、现金等方式作价入股,成立了保德县霖茂种植合作社,发展百亩中草药轮转种植项目,社员仅工资性收入户均约增1000元,每年还可以按股分红,稳定增收,集体经济也成功破零。2018年,通过政策学习和实地调研,合作社新增了生态农产品种植项目。张宇带领合作社骨干成员,1个月内跑遍周边8个村庄,访遍养殖户,带头铲粪,年底实现了每亩增收1000元的目标。如今,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17户社员增加到21户,内生动力不断加强。 

  张宇坚持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农村,深入群众。他经常说,走到田间地头,就走进了群众心头。村里五保户王富秘的儿子王继宝四肢肌肉萎缩,一直瘫痪在炕头。张宇联系移动公司为他家接了无线网,为王继宝配备了智能手机,成为村里的“联络员”。村里要开会,他就负责通知全村人,或微信,或电话,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得到交流,一个无线网为王继宝打开了外面的世界。 

  5年来,张宇把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用真情感动着每一位村民。他的到来,为土崖塔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村民们说:“小张书记年纪不大,却很能吃苦,有热情、有冲劲,为村里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真是好样的!” 

  本报记者杨文俊 本报通讯员张宇荣 

  偏关县退休干部张吉珍:老骥伏枥 致富乡亲  

  舍饲养羊怎么搞?今年的特殊干旱咋应对……近日,偏关县阳坡店村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特色种养殖、抗旱保增收专业技术培训会正在进行。偏关县委党校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请来县科委原主任张吉珍为村里贫困户讲解专业技术。 

  张吉珍结合阳坡店村实际讲得深入浅出,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茅塞顿开:“老张讲得真好,又好懂,又生动,操作性又强,正是我们眼下迫切需要的。” 

  张吉珍今年72岁,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偏关县原科委主任,从事农科技术开发推广50年。他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过农民技术员,任过生产大队科研组长,后调入县科委工作。50年来,他坚持学习,笔记从不离身,家中储藏室堆满农科资料,干中学、学中干,成为一名懂技术、能讲解、会操作的“土专家”,深受当地农民青睐。 

  退休后,他继续服务当地农业科技推广,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随时指导和解决农户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退休后比在职时还忙。 

  2012年,他牵头组建中意日光节能温室专业合作社,并建起了40亩无公害设施果蔬示范园,组织20余名农民技术骨干依托他研发出的偏关日光节能温室专利技术,开展瓜果蔬菜等配套技术服务,并走出偏关,服务范围辐射周边17个县(市、区)。 

  张吉珍常年马不停蹄奔波在科普一线,坐公交车、住小旅店、吃大碗面成为常态。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观察蔬菜、瓜果长势,传经送宝解决技术难题,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赞誉。日光节能温室技术推广之处,不仅农民收入倍增,最重要的是通过手把手、面对面传授,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示范户和农技骨干。他多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曾被授予“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15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作为一名党培养和教育多年的老党员、老同志,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628日,张吉珍告诉记者,“群众的信任比什么都强,给群众讲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光荣,对自己也是一种满足。” 

  在张吉珍家的小院里,栽了4株葡萄,采用的是示范高产新技术,络绎不绝有人来咨询种植方法。张吉珍悉心讲解。“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来说,能做一点是一点。要不忘初心,当初举拳宣誓的时候,说一句话很容易,但一辈子这么做却不容易。我们老同志要为年轻人做榜样。”张吉珍说。 

  本报记者高建华 

  天镇县闫家梁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闫正荣:融入群众 凝聚合力 

  3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中,天镇县闫家梁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闫正荣吃在田间,睡在农舍,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围绕抓党建促脱贫,积极寻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路子,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201612月,大同市供销社机关工作人员闫正荣接受组织委派,来到天镇县南高崖乡闫家梁村,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闫家梁村交通不便,地势崎岖,人烟稀少,土地贫瘠,耕地面积不足千亩且大多撂荒,总人口不到百户200来人,其中贫困户66151人,低保户2336人,五保户55人。这让闫正荣感到身上的压力很大。 

  驻村后,闫正荣首先利用1个月的时间,入户排查摸清“家底”,了解贫困户的基本生活生产情况、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并逐户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手册,使帮扶措施更接地气。 

  “只有把扶贫产业做强做好,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大家才会买你的账。”闫正荣说。2017年,闫正荣充分利用山区地理优势,积极组织村民领办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优质羊1000只,种植黑枸杞、黄芪等中药材500亩。此外,他还积极落实光伏扶贫政策,发放光伏扶贫款6万元,让贫困户尝到了“甜头”。 

  缺技术缺资金一直困扰贫困户脱贫。闫正荣积极组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农业生产,帮助调整种植结构。2018年初,闫家梁村土豆严重滞销,闫正荣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通过单位同事、同学朋友等多种渠道,成功地为当地农民推销土豆50余吨。 

  20195月,闫家梁村作为全县第一批整村易地扶贫搬迁村,历史性地搬迁至县城东郊“万家乐”移民新区;同年12月,该村顺利通过验收,实现整村脱贫。喜迁新居时,全村人欢欣鼓舞,可是摆在村党员干部面前的却是劳动力就业、拆旧复垦、经济转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闫正荣意味深长地对村干部们说:“虽然咱村搬迁了、脱贫了,但我们的任务还不少,大家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