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忻州市统计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喜迎党的十九大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思想和感情

  时间:2020-06-03        大    中    小      来源:山西日报

  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第一次公开讲话的题目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共出现203次;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三个代表性的片段,足以显示“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思想,情理交融、义利一致、德法兼备,具有一系列突出的特征。 

  饱含深情的理论 

  关于人民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过无数经典的也是精彩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深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秉持中国共产党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将人民至上的理论升华到新的高度,并对这一理论注入了亲民的“温度”。的确,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并不是冰冷的、超然的,“情”离不开理,“理”离不开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反之亦然,要深刻把握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就必须对人民有真挚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人民时,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至尊的就是所谓“天地君亲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饱含赤子之心、真挚感情,有深度、有温度,极大增强了理论的感染力,极大地赢得了人民的共鸣。 

  增进利益的理论 

  “为了人民”是近代以来最为流行的政治口号。无产阶级政党说,资产阶级政党也这么说,甚至王公贵族也将之挂在嘴边。马克思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西方政客们普遍存在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选举时信口开河,当选后概不认账,这不只是个人作风问题,根子在于政党的性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为民的理论旗帜高举高扬,而且为民的行动纲领脚踏实地。言必行,行必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领域,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物质方面是这样,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度保障的理论 

  人民至上要落到实处,要进行思想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人民至上要落到实处,更要进行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